【精中咖言·午餐会】 朱峰教授主讲 | 精神分裂症肠道研究及微生态疗法展望

2025-02-11

2024年6月12日,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性障碍临床诊疗中心一精中咖言·午餐会第8期圆满举办。此次会议邀请菌佑医疗创始人朱峰教授作为主讲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分享了靶向肠脑轴的微生态疗法和活菌药物的开发,并肯定了粪菌移植(FM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会议也邀请了国内外从事精神疾病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专家,介绍了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临床转化的应用。

朱峰教授本次开讲主题为《精神分裂症肠道和免疫机制研究以及微生态疗法展望》。他提到,免疫功能失调可能通过外周免疫激活神经炎症、神经发育障碍、神经递质的变化参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

基于精神分裂症免疫假说,朱峰教授团队开展了精神分裂症肠道和免疫机制相关研究。多组学分析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对炎症反应的间接调节作用。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调节宿主代谢过程(尤其是胆汁酸代谢通路)从而改变免疫反应。通过病原体刺激免疫细胞,系统描绘了SCZ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分子和细胞图谱,提出先天免疫损伤、病原体清除减少、SCZ发展过程中微生物产物胞壁酰肽(MDP)易位增加和先天免疫相应钝化之问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病原体刺激下SCZ存在异常细胞因子反应模式:SCZ患者对MDP刺激所产生免疫应答显著低于健康照;MDP刺激后SCZ患者PBMCS抗病毒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普遍受到抑制,细胞通讯网络协调关系受损。基于固有免疫相关肠道通透性变化特征,研究发现SCZ患者血清中的跨屏障菌转移相关分子MDP水平显著上升,提示SCZ患者PBMCS预先暴露于低剂量MDP疾病病程和血清MDP水平呈正相关MDP预处理可抑制正常PBMCS对MDP再刺激的响应,提前消耗SCZ患者的免疫资源。后续将进一步探究失调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受损的关联及其机制。

朱教授还分享了靶向肠脑轴的微生态疗法和活菌药物开发。他指出:目前现有药物治疗尚存局限,仍有临床需求未得满足,如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认知症状亟待更有效治疗。精神疾病存在“传统药物开发难“的痛点:作为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复杂疾病,难以系统性治疗;靶点多,传统化学药物仅针对少数靶点。而精神分裂症不仅是一种慢性脑病,还可能是涉及肠道免疫、代谢等的系统性疾病,现有治疗主要从单方面入手,后续可能需要更全面治疗。

朱峰教授团队目前研发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检测可预测精神疾病风险,已发现抗焦虑抑郁相关精神疾病的菌株,会应用在后期的益生菌产品开发以及类菌移植治疗中同时也开展了靶向肠脑轴的噬菌体疗法。

重点讲述了粪菌移植疗法的起源,风险技术难度等。近两年,粪菌移植(FMT)已纳入18个省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已有相关技术管理规范、标准化方法学建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在开展RCT临床研究。

目前,粪菌移植在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还在临床研究中,粪菌移植对精神障碍患者消化道共病(如便秘)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朱教授认为粪菌移植在精神疾病治疗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